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850
2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定 071000
为探讨不同剂量 1 064 nm激光照射后猪皮肤组织损伤效应和修复的规律,为扩大激光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本文采用基模光纤激光器输出不同功率 1 064 nm的连续激光,通过方格阵列法对活体猪皮肤进行单次照射,剂量由小到大依次照射后,即刻观察皮肤损伤反应并计算其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损伤阈值 ED50,并在照后 6 h至 28 d动态观察激光皮肤损伤斑的愈合情况和病理形态学变化。随着激光辐照剂量的增加,皮肤损伤由轻到重依次出现红斑、白斑和焦斑等不同类型的损伤斑。剂量低于 70.0 J/cm2时,猪皮肤损伤表现为可逆的红斑反应;剂量为 192.2 J/cm2时,猪皮肤损伤以焦斑为主(发生率约为 51.4 %);而剂量为 425.0 J/cm2时,猪皮肤焦斑发生率可达到 100.0%。1 064 nm激光致猪皮肤损伤阈值 ED50为 50.8 J/cm2。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照射后 3~28 d,各照射组创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修复趋势,但这种趋势随着照射强度的增加而趋于减弱,且高于 192.2 J/cm2的激光辐照组恢复趋势缓慢。小型猪皮肤经 1 064 nm激光照射后,辐照剂量越大,皮肤损伤越重,组织修复趋势越慢,显示出较好的量效关系。本研究为激光皮肤损伤和修复过程的医疗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和理论依据。
1 064 nm激光 小型猪 皮肤损伤阈值 皮肤损伤效应 1 064 nm laser miniature pig skin damage threshold skin damage effects repair 
激光生物学报
2023, 32(4): 0312
作者单位
摘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军事医学研究院 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 108502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1064 nm激光不同输出功率对小鼠皮肤的热损伤规律。利用皮肤镜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估小鼠皮肤组织热损伤程度;参考Arrhenius热损伤方程进行理论分析,并与实验结果对比。结果显示,当激光连续辐照时间为400 ms时,激光输出功率密度小于958 W/cm2时,激光辐照处泛红;激光输出功率密度为958~1160 W/cm2时,损伤呈白色水疱状;激光输出功率密度为1160~1370 W/cm2时,损伤呈浅坑状焦黄斑,损伤斑周围伴一圈鼓起的白色皮肤水疱;激光的功率密度在1370~2190 W/cm2,损伤呈红色坑状斑,损伤斑周围伴黑黄色焦痂。
1064 nm激光 皮肤热损伤 Arrhenius热损伤方程 热损伤模型 热损伤分级 1064 nm laser cutaneous thermal injury Arrhenius heat damage equation thermal injury model thermal injury grading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3, 35(3): 031001
作者单位
摘要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850
2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太原 030051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1064 nm激光不同辐照时间对小鼠皮肤的热损伤规律。利用皮肤镜图像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评估小鼠皮肤组织热损伤程度,利用Arrhenius热损伤方程计算热损伤参数,建立激光诱导皮肤组织热损伤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靶功率密度为30 W/mm2的1064 nm激光辐照下,0~100 ms辐照时间内,小鼠皮肤组织损伤可恢复;150~280 ms辐照时间内,小鼠皮肤组织出现水肿现象和热凝固损伤;280~550 ms辐照时间内,小鼠皮肤表皮层出现汽化现象,损伤斑周围出现焦痂,真皮层发生变性;660 ms辐照时间以上,小鼠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出现汽化现象,伤口渗出组织液,皮下组织发生变性。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一致,建立的热损伤模型能够验证小鼠皮肤热损伤程度。
1064 nm激光 热损伤 热损伤等级 热损伤方程 热损伤模型 1064 nm laser thermal injure classification of thermal injure thermal injure equation thermal injure model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2, 34(1): 011012
作者单位
摘要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9
基于传统粒子追踪测速(PTV)技术的粒径分析方法只能通过几何成像检测粒径,无法对衍射成像尺寸远远大于几何成像尺寸的粒子图像进行分析。根据衍射成像原理,通过对激光-粒子散射光-CCD信号-图像灰度值物理流程的定量分析,提出确定微纳米级示踪粒子图像灰度值与粒径之间量化关系的模型,弥补了PTV技术在粒径检测方面的不足。基于PTV实验系统,应用数字相机和Micro Vec V3软件完成SiO2粒子图像的拍摄,运用所提模型对拍摄的粒子图像进行粒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成像系统 应用光学 示踪粒子 微纳尺度 图像灰度 光能量 电信号 
光学学报
2020, 40(8): 0811004
Author Affiliations
Abstract
Institute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 multimode interference refractive index (RI) sensor based on the coreless fiber was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d. Two identical single mode fibers (SMF) are spliced at both ends of a section of the coreless fiber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equivalent weakly guiding multimode fiber (MMF) with a step-index profile when the surrounding refractive index (SRI)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reless fiber. Thus, it becomes the conventional single-mode multimode single-mode (SMS) fiber structure but with a larger core size. The output spectra will shift along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SRI owing to the direct exposure of the coreless fiber. The output spectra under different SRIs were numerically studied, as well as the sensitivities with different lengths and diameters of the coreless fiber. The predication and calculation showed the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roposed RI sensor proved to be feasible by verification experiments, and the relative error was merely 0.1% which occupied preferable sensing performance and practicability.
Refractive index sensor multimode interference coreless fiber 
Photonic Sensors
2014, 4(1): 21
作者单位
摘要
南开大学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071
利用飞秒激光抽运探测和Z扫描技术研究了氧化石墨烯和在不同还原时间下的氧化石墨烯的超快动力学过程及非线性吸收性质。将氧化石墨烯用肼蒸汽还原,通过控制还原时间,得到不同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通过X射线光电子光谱实验测试了材料的含氧量和不同官能团含量。抽运探测实验结果显示还原后石墨烯载流子衰减速度明显加快,各官能团的含量也会影响载流子的衰减过程。Z扫描实验结果显示还原后样品的饱和吸收明显增强。对氧化石墨烯还原后,再延长还原时间并不能明显改变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饱和吸收性质,这种变化同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变化相关。
非线性光学 Z扫描技术 还原氧化石墨烯 抽运探测技术 
光学学报
2013, 33(7): 0719001
刘志波 1,2,*李阳 1,2苏耘 1,2刘艳 1,2[ ... ]简水生 1,2
作者单位
摘要
1 北京交通大学全光网络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4
2 北京交通大学光波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044
实现了一种快速简单有效的测量基于压电陶瓷(PZT)的光相位调制器相位调制系数的方法。利用光纤马赫-曾德尔(M-Z)干涉仪输出光强度与两臂相位差的函数关系,通过3×3解调算法可以计算基于PZT的光相位调制器的相位调制系数。实验中在M-Z干涉仪另一臂加上一个基于PZT的相位调制器以减小系统噪声的影响,并在相位生成载波(PGC)解调实验中作为干扰源。最后通过PGC解调方案解调出了3×3耦合器的第一路输出信号中的干扰信号,实验验证了所测量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测量 光相位调制器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3×3解调 
光学学报
2013, 33(7): 0706014

关于本站 Cookie 的使用提示

中国光学期刊网使用基于 cookie 的技术来更好地为您提供各项服务,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隐私策略。 如您需继续使用本网站,请您授权我们使用本地 cookie 来保存部分信息。
全站搜索
您最值得信赖的光电行业旗舰网络服务平台!